导航菜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 科普文章

艾滋病母婴传播预防知识

2023-03-182651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从什么时候开始?
1、婚前
准备结婚的男女都应该接受艾滋病咨询与检测,校对检测结果慎重决定婚育。
2、孕前
准备怀孕的夫妇都应该接受艾滋病咨询与检测,如果被艾滋病病毒感染,夫妇应该在向医生充分咨询及与家人商议后,自愿知情选择是否怀孕。
3、孕期
每位孕妇都应该接受艾滋病咨询与检测,如果被艾滋病病感染,夫妇应该在向医生充分咨询及与家人商议后,自愿知情选择是否终止妊娠,如果继续妊娠,要到医院接受母婴传播服务,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病毒药物。
4、产时
一定要住院分娩,才能在产时采取有效的、防止婴儿感染艾滋病的预防措施,婴儿也要服用抗病毒药物并得到婴儿安全喂养的指导与帮助。
5、产后
早发现、早服用抗病毒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合理的分娩方式和人工喂养婴儿,可将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可能性降低至2%•10%以内。
为了孩子为了爱
生育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是每一对夫妇的愿望,在艾滋病严重威人类的时候,了解艾滋病的危害, 母婴传播的途径和预防知识,对每一位孕产妇来说是很有必要的。读完了这张处方。您就会知道艾滋病母婴传播是可以预防的,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不必惊慌。
艾滋病母婴传播预防知识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英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开头字母的缩写。
什么是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病毒的英文是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中文意思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也简单地称为HIV或艾滋病病毒。HIV进入人体后,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使身体的抵抗力降低,直至丧失,如果不积极治疗,最后会导致死亡。
艾滋病目前虽然不能根治,但已有很好的治疗方法,能够延长生命,并且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艾滋病的传插途径
艾滋病病毒存在于人体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中。
艾滋病病毒的主要传插途径有:
性传播:无论是异性或同性之间的性交,可以引起艾滋病病毒传播
血液传播:如换受了被HIV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都会感染上HIV。共用针具静脉吸毒最为危险。
母婴传播:如果母婴是HIV感染者,那么她所生的孩子有15%—50%的可能性会被感染, 母婴垂直传播感染可发生在怀孕期,(通常发生在孕期12周以后),分娩和产后哺乳等过程中。
人工受精:接受HIV感染男性捐献的精液。
如何发现是否感染艾滋病病毒
大约40%的HIV感染者在感染后么2—4周会出现急性期症状,但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感染后不出现早期急性期症状,早期急性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腹泻、肌肉酸痛、淋巴结肿大等,持续时间为1-2周,然后进入无症状潜伏期,潜伏期通常为7—10年,潜伏期HIV感染者的外表与正常人无任何差别。
接受艾滋病病毒检测是唯一可以确定一个人是否受到感染的方法。艾滋病病毒入侵人体后、身体便会产生抗体,一般人在受到感染后的1—3个月(称为窗口期)体内才有足够量的抗体可供测试。如感染者在窗口期进行测试,可能出现不准确阳性结果,因此应在高危行为3个月后进行测试。
孕产妇首次孕期体检时可在全市各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免费获得艾滋病预防知识咨询和HIV抗体测试。
如何预防艾滋病
预防艾滋病,必须从现在做起
忠实于自己身体的抗体,婚前、婚后不发生不安全性行为。不吸毒,尤其不与他人共用针具吸毒。
不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不到消毒不严的医疗机构接受拔牙、纹身、纹眉、纹眼线等创伤性诊疗和美容服务。
正确使用安全套是降低艾滋病和性病传播的有效办法,如果丈夫(性伴侣)或妻子在怀孕期间有不安全行为史,夫妻应避免性交流坚持使用安全套,并接受HIV测试。
避孕、怀孕及母婴传播预防

艾滋病病毒可经性行为传染给性伴侣,不通过怀孕,分娩及产后哺乳过程传给婴儿,HIV感染孕妇可致早产,宫内发育不良,先天性HIV感染婴儿大部分在一岁以内死亡。使用安全套较其他避孕方法更能预防母婴感染及降低HIV传播。
带有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应尽早向医护人员寻求医学支持及协助,病人接受辅导服务及风险评估后可遵循自己的意愿作出终止妊娠或继续妊娠的决定。
如果已经怀孕且考虑继续妊娠应与医学专家及时联系,获得医疗保健咨询,并采取如下措施降低新生儿HIV感染的发生率。
1、服用齐多夫定(AZT)等抗艾滋病病毒药物;
2、尽量避免羊水穿刺检查,胎儿镜检查,人工破膜,产钳,吸引器助产等侵袭性操作
3、新生儿采用人工喂养,但这些措施并不能安全防止新生儿感染艾滋病病毒,详细预防方法和处理情况请咨询专业的艾滋病接洽医务人员。
艾滋病病毒小知识
艾滋病病毒一旦离开人体就会很快死亡。
一般的生活接触都不会传播艾滋病,如握手、拥抱、共用餐具、共用厕所、一起游泳、共用电话等。蚊虫叮咬、咳嗽、喷嚏也不会传播艾滋病。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仍可照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任何人不得歧视,其五点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

文章推荐

首页

医院概况

新闻动态

科室导航

预约挂号
预约
挂号
联系我们
联系
我们
门诊排班
门诊
排班
返回顶部
返回
顶部